中医将糖尿病归属于 “消渴病” 范畴,治疗需根据不同证型精准用药。以下为糖尿病常见的 7 种证型及其治疗方案。
(一)痰湿痰热型糖尿病
主要表现:形体肥胖,肢体困重,脘腹胀满,口中黏腻,舌苔厚腻,脉象滑数。常伴有血糖波动,且易出现胸闷、恶心等症状;
此类患者多因过食肥甘厚味,致使脾胃运化失常,痰湿内生,郁而化热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治法:清热化痰,祛湿降浊
化痰祛湿降糖方:苍术、白术、茯苓、陈皮、法半夏、薏苡仁、黄连、黄芩、竹茹、枳实、厚朴。共奏化痰祛湿、清热降糖之效 。
适用人群:多为体型肥胖、平素喜食肥甘厚腻的糖尿病患者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(二)气阴两虚型糖尿病
主要表现:神疲乏力,气短懒言,自汗或盗汗,口渴多饮,咽干口燥,五心烦热,大便干结,舌淡红少津,脉细弱。
气阴耗伤,身体机能减退,出现代谢紊乱与免疫功能下降。
治法:益气养阴
益气养阴降糖方:黄芪、太子参、麦冬、五味子、生地、玄参、山药、山茱萸、茯苓、枸杞子。诸药合用,可改善气阴两虚症状,调节血糖。
适用人群:多见于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,尤其是中老年人群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(三)阴阳两虚兼淤血阻滞型糖尿病
主要表现:肢体麻木刺痛,疼痛部位固定,夜间加剧,面色晦暗,肌肤甲错,舌暗有瘀斑瘀点,脉涩。
长期高血糖易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,血流不畅,形成瘀血,影响气血运行,引发各种并发症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治法:活血化瘀,通络降糖
活血通络方:当归、川芎、赤芍、丹参、桃仁、红花、地龙、水蛭、黄芪、桂枝、牛膝。
适用人群:适合长期血糖控制不佳,已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者,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、糖尿病血管病变等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(四)阴虚燥热型糖尿病
主要表现:烦渴多饮,消谷善饥,尿频量多,大便干结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此证型多因体内阴液亏虚,虚热内生,燥热偏盛,耗伤津液,进而影响糖代谢。
治法:滋阴清热,润燥降糖
滋阴润燥方:生地、知母、麦冬、天花粉、石斛、玉竹、黄连、葛根、地骨皮、沙参。共同调节体内阴阳平衡,缓解症状。
适用人群:多发生于糖尿病早期或血糖控制不稳定阶段,年轻体壮且阳热体质的患者较为常见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(五)肺热伤津型糖尿病
主要表现:烦渴多饮,口干舌燥,尿频量多,舌边尖红,苔薄黄,脉洪数。
肺为水之上源,肺热炽盛,耗伤津液,导致口渴多饮、小便频数,影响水液代谢与血糖调节。
治法:清热润肺,生津止渴
清肺生津方:桑叶、石膏、知母、麦冬、沙参、天花粉、芦根、竹叶、生甘草。
适用人群:适用于以肺部症状为主的糖尿病患者,常因外感热邪或肺内郁热引发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(六)肾阴亏虚型糖尿病
主要表现:腰膝酸软,头晕耳鸣,五心烦热,失眠多梦,盗汗,咽干口燥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肾为先天之本,肾阴亏虚,不能滋养脏腑,虚火内生,导致一系列症状,且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密切相关。
治法:滋补肾阴
滋肾降糖方: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药、枸杞子、龟甲、鳖甲、知母、黄柏、旱莲草、女贞子。
适用人群:常见于老年糖尿病患者,或因先天禀赋不足、久病及肾的人群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(七)胃热炽盛型糖尿病
主要表现:多食易饥,口渴,大便干结,舌红苔黄,脉滑数。
胃热炽盛,腐熟功能亢进,消耗过多水谷精微,导致患者虽多食却消瘦,同时影响血糖稳定。
治法:清胃泻火,养阴增液
清胃降糖方:石膏、知母、黄连、栀子、大黄、玄参、麦冬、生地、牛膝。
主要表现:适合食欲亢进、胃火旺盛的糖尿病患者,多见于年轻力壮、胃火偏盛的人群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、一人一方,不标明克数也是对患者的负责。以上分享仅供参考,不可盲目套用,以免药不对症,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影响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